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臺灣的醫療環境

結論 : 腦袋清楚的話.. 與其怪醫師不如救醫師
懂得要救醫師不如先救護士 而
救護士..不如先救"醫療政策"




網站亂逛逛到一篇 忍不住想談談台灣醫療現況 @@"
也許無關乎薪水,不過就...想什麼寫什麼

事實上,醫界隔院如隔山 隔科亦如隔山..想要用一個"你們醫界"的觀點來涵蓋全部的狀況,實際上是有偏差的 (就如同拿台積電比友達,總不能都說是電子業一概而論吧)
我也承認這篇文僅是一個面向的觀察,但還是誠懇的跪求看倌您看完 拜託


有幸沾過長庚馬偕門諾亞東榮總..etc 發表一下我看到的幾個片段 文內連結"醫師的薪水" 以圈內人來看大致是中肯的(原因後述),然而圈外人會有不以為然的看法,事實上也可以理解(畢竟整體大環境不好),既然該文章是家屬寫的,所以直嚷著薪水薪水,無可厚非,卻反而讓圈外人心生排斥 Orz

但..與其把家屬抱怨的內容當成"醫師哭窮",倒不如看成"我明明算不錯的中產之家,全世界卻都把我當成富豪"的牢騷...比較能抓到藏在抱怨背後,他偷偷透露的訊息




--------------------------
訊息是..環境變了 變很久了

臺灣醫療明顯的在倒塌 但是,民眾通常不想知道 他們知道媒體告訴他的,政府告訴他的,而"醫師是圈內人,所以說話不可信"蔚為一股風潮 (若是光看"圈內人說話不可信",邏輯似乎有點奇怪,但是加上: 萬惡的醫生在恐嚇民眾 @@" 似乎解釋了一切)

當然不可否認,醫生還是個收入穩定的行業(絕對值看起來偏高? 相對值..文畢由看倌自由心證),但除此之外,圈外人對醫生的待遇/生活,印象一直停留在三十年前的那個時代,而另一個與此印象相關的是,各行各業似乎都不像醫療人員在抱怨時會被套上那麼巨大的道德枷鎖


暫時拿掉民眾vs醫師的對立角度,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抱怨產生的原因,是否合理?還有,對一般民眾來說,這些牢騷代表了什麼?

先順帶一提, 說沒有聽過醫生想轉行或是或是後悔猶豫的,我想大概是因為大部分人與"剛入行"的醫師直接對談的機會不多,醫院五大科內"工時減少/薪水減少/人力增加",渴求的人滿滿都是,順著社會期望踏進來才發現環境原來跟社會認知差距極大的人大概有80%以上吧,說轉行...在這個踏進專業領域的職業,談何容易 (醫師執照到手馬上轉行..東方人社會教育下顯然也不太鼓勵)

但是,你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 "轉科"與"離開大醫院",在圈內謂之"用腳投票",多年的趨勢了,只是民眾沒意識這是種變相的"轉行"而已 (大科待到都要變主治醫師了,轉去小科從最低階的做起, 主治大夫逃離醫院投入診所,民眾不會看到,但事實上人數顯然是漸漸變多的,錢的問題嗎?顯然不是...是環境整個變了)




--------------------------
當民眾與醫師互相覺得不需要與對方站在同一線的時候,責任其實並不在雙方,而在散布錯誤消息的人,而用過往的醫界比較今日之醫界,亦不公允,畢竟今日醫界行的是前人未有的制度

大部分人不了解,而醫生方面我也覺得很好奇,不知是大夫的表達能力太失敗(竊以為是主因), 沒人要聽, 還是沒有時間讓他們說清楚, 也或許是沒有醫生想到要出來說,所以問題就通常被簡單的歸因於"錢""醫德""抗壓性"


真的是根本原因嗎?
其實不是,現今問題在"制度",死醫生同時也死病人,其他醫療人員亦然, 看完以後,你或許能理解在現今健保制度下要"自然轉換"達到人力增加的不可行,退一萬步來說,至少推動人力增加與環境的改變,似乎也不完全是"醫師"的責任





--------------------------
分開四方面來看: 政府/醫療人員/民眾/醫院
通常大家會把政府/醫療人員/醫院以一個"醫界"統稱, 作為與"民眾"對立的詞 (而政府會宣稱他與民眾站在一起) 真的是這樣嗎? 我把前三者拆開來看,你會發現醫界vs民眾這個二分法是種不真實的錯誤

閱讀後文請千萬將 政府/醫療人員(含護藥技術人員)/民眾/醫院 四者分開來看


先說結論:
民眾是被愚弄的,醫療人員是被剝削的 (當然也有不道德的,制度下傷害到的都是好人); 而政府是愚弄人的,醫院似乎是資本主義下"不得不"(?)剝削人的


何解? 先看所謂"總額給付", 這是今日與往昔最大的不同
<過往的醫療> A治療一次200元,A治療兩次400元,所以A治療五次當然是1000元,三十年前,那是個醫生賺錢的黃金時代, 然而<今日健保>謂之"總額給付",總額的意思是: "總共的額"固定, 假設政府這段時間給你700元就是700元,不會多,而治療改以點值計價, A治療一次是200點, A治療兩次是400點, A治療五次一樣是1000點,

  • 在結算時刻內,我只做A治療一次=200點,此時1點=1元,健保給你200元(低於總額)
  • 在結算時刻內,我做了A治療兩次=400點,此時1點=1元,健保給你400元(低於總額),
  • 但是在結算時刻內,我若做了A治療五次=1000點(大於700), 此時1點=0.7元, 健保給你700元(總額上限)
  • 在結算時刻內我做A治療七次,此時政府刪你兩次治療(控制預算,說你給的治療不合理),給付你五次=1000點,1點=0.7元,給你700元(總額上限)

若是A治療成本一次150元,做超過一定量就開始虧錢
簡單來說,700元的總額不變,無關乎你醫療行為與病人的量,
而A治療的點值與總額由政策決定(並非醫界與市場機制所能掌控),現在的大部分的問題來自於這個制度運作的結果




--------------------------
[政府的問題]
健保本義是"保險",1%的病痛發生率,由一百個人各出1%的負擔,讓生病的一人負擔減小為1%,然而,台灣今日健保並非保險,而是社會"福利",人人有大鍋飯吃 (反而部分少數重症的給付被調低了? 政策為多數人考量)

政府為何讓健保非"保險"而是"福利",原因: 選票,不諱言台灣醫療的普及率世界有名,健保制度也是許多國家研究的目標, 但"福利"的推行通常是北歐超高稅率才有可能達到的 (看看每年增加的醫療支出與"相對"跟不上的保費), 而政府教我們用保險的錢享福利制度的同時,他不會讓你知道副作用是"負債"與"醫療環境的惡化"


同理,為了選票,不能漲保費,錢從何來? 從調整點數/修給付標準/刪核治療(說你治療不合理刪除給付)硬摳而來,但是這樣殺雞取卵,錢依然不夠,故而常出現
  1. 健保局告訴你有給付,醫生告訴你沒給付,WHY?
    事實上不給付,因為你還不夠嚴重
    健保局通常把某治療給付標準壓到不用會死的低標,而臨床醫學上其實在病況較輕微時就給予治療較好,但民眾去抗議時,健保局會抓著"有給付"這三個字給你答案,要你去問你的醫生, 心軟的醫生開了治療,對單個病人確實較好,然而被健保局抓到不合治療標準,罰錢,一般的醫生...大概就不會自找麻煩了
    ( 從另一個角度看, 會提出考慮自費治療的醫師, 就病況最佳治療方式來說, 也許..反而是個好大夫; 但是從病人的角度來看,有錢有治沒錢沒治, 某些情形下..有違"保險制度"扶助弱勢的本義,而照制度走沒給治療的醫師,往往要背負道德的枷鎖,無論是來自自己或是政府給你的帽子 )
  2. 點數的合理值由政府決定,政府的決策由預算決定,預算足夠嗎?
    我們用保險價享福利,不可能夠的,在這種情形下,開刀八~十二小時擔人命的收入一樣沒有合理的可能,君不見各大醫院診所科別狂推自費項目,蓋因這一塊不會有健保打折的問題(1點變成0.X元)
    而您的另一篇文章中提到:人力問題,那就減少五大科以外的薪水,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健保下的收入幾乎通通都是減低的,再一次提到"用腳投票",多數醫生要去的是健保管不到的自費收入科,跟生活有品質,或較不會被告的科別 (我想當你發現擔人命開刀十六小時比不上人家自費療程五分鐘的時候...嗯,不看錢你也會想有時間陪家人,人性如此無可厚非,這個時代不是選賺多的,而是儘量找剝削少,不用靠健保的)
  3. 總額給你700塊,A治療若只做兩次,那下個時段政府就幫你把給付額修成400(舉例,藥價採這個機制,花較少就調降),以預算來說這很合理,但是醫療上來說呢? (過了幾個時段忽然有了七個病人,給付額還是400..醫院會把病人都收進來給治療麼? 而這個時段只有一個病人,為了不要被扣給付額,醫院會不想把病人衝到剛好領最多錢? )
  4. 為了預算,醫師所開立的所有治療還要經一群非當場接觸病人的委員在遠端幫你核刪,而健保局的內規是一定要刪固定比例的(也就是當作你不會學習,一定會犯固定比例的錯誤,委員也很無奈,因為預算就是有限,就是要駁回一定的比例,舉例來說:病歷五十抽一,抽到一本罰五十倍)
    當然有人會說,可以寫申覆阿, 這顯然是個理論上100分, 但實際上很難做到的方案, 申覆會不會過是一回事, 光是要跟沒有接觸到病人的審核委員用書面解釋這個病人特別的病史與當場看到的狀況, 故而下某種的判斷附上資料報告送過去, 時間上來說就是辦不到的, 三天前的出院病摘都趕不出來了還花時間趕一排可能不會過半件的申覆, 錢不很多的話就..放給它扣吧

    (順帶一提:病歷過期也是罰錢的,順帶二提,沒有時間趕病例寫申覆,搞評鑑看會診研討會作研究看病人動手術,怎麼會有時間打官司呢,即使沒有錯,纏訟七八年,家屬抗爭,最後判決的還是非專業人士,出道幾十年的老一輩大夫碰過私下和解的比例,據我所知逼近100%)

  5. 政府會告訴你總額是什麼嗎?不會,它只會用醫德議題壓迫醫療人員,用藥價黑洞的假議題操作民眾 (有機會可以反問對方,藥價黑洞是什麼...我想, 對大部分人而言,不懂,只知道這是個醫界A錢的名詞=>詳見註三)
    政府會想把有問題的制度大修嗎? 不會,他們要求的就只是個能跑的制度而已,選舉考量,會改也往往只是迎合輿論,推一些治標不治本的政策 (哪個給付不合理又"受人注目",那我就推特例調整這一點,整個大問題是要修財務結構還是點數給付方式,不可能的)
  6. 然而微調還是有的,不得不然,因為健保一開始就不行了,財務被爆量的看診淹沒,小病為多,大違保險本義,所以急忙修正為..小病需"部份負擔"(部分自費的意思),醫學中心價位較高(雖然之前大部分人不在乎那區區幾百元,經濟不好的時候就變為醫界剝削就醫權的又一明顯事例),健保制度依此一改才能勉強能苟存到今日
  7. 有人會說健保回歸保險面,正本清源,保大病不保小病,
    套一句民眾的說法: 我每年繳這麼多健保費,你居然連感冒都不讓我看? 選票會讓政府做出有利選情的決策 (離題: 君不見政府沒勇氣說漲價勢在必行,沒勇氣說瘦肉精交換貿易協定,而想以政治語言唬弄民眾麼,民主社會的濫觴)
  8. 健保局人事成本,政府預算規劃..我想這不提也罷 (詳見註二)
  9. 評鑑..評鑑的狗皮倒灶此篇不提,對醫療環境算是個"加五斤在四肢,捅一刀在脖子"的活動,不過還是可以離題一下,想像成為期一年,超大型"高裝檢",大概可以體會一二,如火如荼的階段,病人分到的時間打六折,醫師工時多四成都不為過



--------------------------
[醫院的角度]
一言以蔽之..."預算",大醫院小診所生存,但是中型醫院自健保實行以來倒掉百家,基本上私立醫院不虧(血汗醫院?),公立醫院幫政府收"多餘的"病人

  1. 既然治療超過一定量開始虧錢,人球現象就產生了,像是 OO私立醫院會告訴你:對不起,我們正在整修病房,要不要轉到XX公立醫院呢; 而公立醫院到了靠近結算的月份,開刀急診的病人量就增加了,原因無他,私立醫院不收,而公立醫院有政府靠(轉變成負債),不得拒收病人
    (民眾大概不會看到這個吧? 而政府當作沒看到, 看到了他會直接檢討醫院, 絕對不會檢討造成人球的根本原因, 而醫院就要在被眾人關注的時候把多餘預算吞下去,不關注的時候當然又回到恐怖平衡)
  2. 最近碰到了病人住加護病房不能超過一個月,有個住院時限
    我其實不太清楚這到底是政策決定的還是醫院決定的,但是顯然預算考量,臨床上我當然不能下一紙命令就讓你在一個月病就好起來,所以住超過時間,要嘛你自費 (一天12000,健保錢不夠,不能幫你付),要嘛你轉院,滿一個月後再轉回來 (健保不超過時限就好),臨床上看到這樣的病人,不少,一直沒有好所以也就在醫院間轉來轉去?
    但是政府會告訴你錢不夠所以定這種規定嗎? 不會,爆出來他一樣一紙命令要求醫院不能有人球,與論來說,千錯萬錯醫師的錯
  3. 為了控制預算,推行了DRG制度 (一病一治療套餐=一種收費),醫管人才看來完美的制度在臨床上往往是災難,當然,對預算控制來說似乎是方便的很...,結果...還是人球現象,同樣的一種病給同樣的錢,你要收病痛纏身預算暴增的老杯杯還是好治的年輕人? 同院間轉科要佔到它科的支出,它科願意讓你轉過去嗎? 而要醫院無私的收病人,嗯...這似乎是資本主義的國家啊
  4. 私立醫院怪公立醫院浪費,公立醫院怪私立醫院沒人性(雖然也承認是不得不然)
    [舉例]
        公立醫院骨科開刀發現病人血糖太高(預後不好),給你長期用藥調血糖至穩定再進行手術,某私立醫院就丟症狀治療藥,一次一顆降數據就好...因為血糖是新陳代謝科的問題嘛,不是骨科的問題,所以說公立醫院覺得私立醫院"沒人性" (雖然也承認是預算訂死不得不然,要不然就要自己吞下去,我想開聖人模式的醫生不多)
    [舉例2]
        公立醫院換藥,心導管用料不手軟,放不進去換一根不同尺寸(幾千塊的耗材,賺的錢搞不好都沒有耗材多),私人醫院一根一定要放進去,拿出來消消毒再放,換藥紗布棉棒數量點好一根一塊都跑不掉,甚至病人一住院, 護士直接給你耗材清單,要你去樓下買(不花醫院的錢),私立醫院自負盈虧,在預算上公立醫院是浪費(?)了
    錢花的有沒有對病人好..嗯?這點其實見仁見智
  5. 既然要節省醫療預算,而醫院又要賺,那耗材就是便宜導向,原廠藥原廠耗材,我想在最大的公立醫學中心外已經快速絕跡 (當然..自費除外,所以跟你推自費的有三種醫師,不是愛錢就是愛病人,不然就是愛病人又愛錢...兩者其實不衝突)



--------------------------
[醫療人員的生態]
  1. 走傳統大科的醫師: 
        抱怨制度上的不合理,薪水當然也掛在嘴邊,但是與其說在抱怨薪水,倒不如說是面臨社會在政府與時代背景的誤導下加諸的錯誤印象(醫生=很有錢=愛抱怨=沒醫德),與現實對照,被壓在不合理制度下不能改變的鬱悶牢騷
        偏偏以工時跟支出來算, 還真的實在稱不上是高收入,畢竟這是個預算導向人力吃緊的年代 (住院醫師一周工時>130小時,兩天回家陪家人八小時含睡眠,大約等於公務員三週的工時有剩, 升主治風險高責任重,五大科值班晚上不用睡我想不用說,沒有退休金,放一根NG現在會判賠三千萬,偏偏這東西你一天要放超過10根, 判決你臨床決策做得好不好的是個..沒面對病人的傢伙)

    題外話: 雖然滿滿一段喪氣話,不過...當年在校教育的時候,超過三十位師長提過: 現在想賺錢不要當醫生,但是你如果真的有幸走這一行, 病人會讓你有很多金錢外的收穫 (畢竟他們橫跨兩個時代,說的話還是有代表性的), 所以...嗯...我想好醫生大概還是很多
  2. 正常的醫生:走小科,自費科,生活品質科,不會被告科,開業科,事實上因為預算有限,所以醫院抓緊預算限制人力環境不好,有經驗的逃出來開業,包醫好制度的壓力下,急診主治跳出來當診所開業醫,在圈內都不是新聞 (圈外人大概...不知道,社會標準或許將之歸類為逐利優先的沒醫德大夫),新一輩的醫師沒人帶,沒人要走大科,人力更吃緊,環境更差
    從這一點來看你會發現並不是現在的醫生抗壓性不足好逸惡勞,而是以前一路走來的醫師都放棄了他多年來的位置出走了,是錢的問題嗎?我想不是,急診收入很高的啊,上下班時間通常固定,但是會做出這種選擇並非無因,環境變了
    另一例,婦產科,全臺只招到七個住院醫師的新聞大概不會在民眾腦中停留多久,今年似乎更少,過一年人會不會留下還是未知數,在聽到抱怨的同時,先壓下心中被訓練出來的直覺反感,可以想想,是否臺灣救命路線的醫療已經在瓦解中了? (而這個問題, 難道用"沒醫德"三字就可以概括解釋?)
  3. 不道德的壞醫生:新聞上可以看到,有些有時代的因素(署立醫院事件,那是個流傳自關說年代的問題),有些則是現今環境下的鋌而走險(我想醫生既然有聖人,德行有虧者亦不乏,虧多虧少虧哪方面而已)
    手段來說,一種是偽造高給付的疾病申報,一種是在不低於預算的情形下浮報,但是要注意到的一點是,健保的大餅在總額下是固定的,也就是說沒醫德的醫師啃了較大的一部分餅,侵害到的除了民眾, 更傷的是同吃一塊餅的善良醫師們,越善良吃越少 (而這通常是會讓民眾聽到抱怨的那群)

    條列來看:
    -邪惡醫師 = 濫報偽造,偷大錢
    -愛錢醫師 = 借過度診斷與治療賺錢
      (ex.臺灣子宮摘除率,腰椎椎弓切除減壓融合手術偏高..很多),賺中錢
    -善良醫師 = 賺辛苦錢
    -聖人醫生 = 被刪核還要貼錢進去

    這樣一列, 聽到抱怨聲的時候,除了這是個壞蛋醫生之外
    不訪也考慮一個可能: 這也許是個好醫師在展現他人性的一面 


除此之外,特別稍提一下波瀾壯闊的醫學生,部分民眾是這樣認為的:
" 當初的既得利益者,有些人還讓在台灣考不上醫科的第二代去波蘭念醫科(這個連台灣醫師也反對吧?!),你能說在台灣當醫師已經沒落了嗎?大家都不想從醫了嗎?事實上並不是,說情況惡劣的有很多是目前新一代的醫師,因為他要在健保與資深醫師的雙重壓迫下生存,還要用委婉的方式勸退要想要考進醫科的競爭者 "

簡單提三點回應,姑且不提捍衛醫療品質,因為民眾不信
  1. 反對的原因,不用懷疑, 誠然是反對特權,第一種特權是不照正常醫師的養成教育,為什麼是波蘭,為什麼不是其他國家? 因為歐盟合併, 當初鑽的就是"歐洲"醫學教育的空子啊, 這是個讓人大吃一驚的漏洞,一開始的波瀾醫學生是免歸國檢定考, 免實習的,現在似乎還是免檢定考吧?
  2. 反對的原因,不用懷疑, 誠然是反對特權,就因為是高層的第二代,所以他們不見得要自己用腳投票,自費科/生活品質科/少被告科,會在前人的庇蔭下來到他們的面前
  3. 誠如第一點,一開始免歸國檢定考,免實習...所以抽血?換尿袋?開藥?檢查?沒有?程度不明?你覺得翻翻書就可以當醫生?念的時間似乎還比較短,我是學長我要幫你擦屁股啊,醫療品質?醫療是會死人的啊,你如果是臺醫...請問你會?贊成?嗯?收一個來幫你被告?
悲哀的是,部分民眾被訓練到逢醫必反...不管對錯, 這個事件居然也成為坐實新一代醫師陰謀的證據?說到醫師就想到自私的代名詞,就是A錢,就是壞蛋...這究竟是醫生錯了? 還是民眾錯了?不在乎的醫師自然不在乎,但是真的在乎病人的醫師看到這種話...能不心冷?



--------------------------
[民眾的經驗]
圈內人與圈外人看東西的角度完全天差地遠, 一直是我很困惑的一個點, 是政府與媒體的操作下讓人看不清真相呢? 還是...這是時代的悲劇,政府為選票/醫院為賺錢/醫生也是人/民眾要看病,然後自然而然的, 一個醫療被各自解讀成完全對不上邊的四不像

撇開各自表述,單以現象來看,醫師夾在政府預算與病人需求中間,慢慢的變成了個不受人信任的形象(健保說有給付,醫師你為什麼不給我治療呢?嗯?),進而進化到了部分極端人士"仇醫心態"的出現(可參考波蘭醫章節的那段文字...我承認我耿耿於懷),大體上來說,老一輩大於70歲的病人對醫師還是尊敬的,而比例依年齡逐層遞減,這與他們各自生活的年代有關

有時候我真想問...為什麼提到醫師, 同樣的行為有一百種解讀,有好有壞,而民眾就是會選出最差的那種倒在你頭上呢? (當然,這個問題我主要為醫療政策議題的民眾反應而問,臨床上的病人,透過當面的接觸,通常都可以有OK的交流)


在這裡離題一下:
醫生跟病人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在於醫生看到的是"不正常"(abnormal),而病人看到的是"症狀"(symptoms), 而這兩者間的差距往往就是一些醫師在面對病人評分時百口莫辯的來源
[舉例1]
今天一個病人斷腿慘叫,跟一個沒有痛苦行動自如的杯杯,醫生不優先幫斷腿者治療讓他躺在旁邊,跑去看老杯杯,被家屬罵沒醫德,家屬錯了嗎?其實不能怪家屬,因為病人家屬看到了嚴重的症狀(symptoms),然而不正常(abnormal)才是醫生的主要考量,沒錯,斷腿症狀劇烈,但是放著暫時不會死,但是老杯杯心跳的樣子有可能猝死,哪怕他沒症狀,這點非圈內人光看醫生的行為比較難以理解
[舉例2]
腎盂腎炎病人住院,給抗生素治療,三天,病人無症狀,跟醫生說他要出院,醫生要他住滿兩周,病人覺得我好了你還要我住院,醫生A錢嘛,同樣的...病人會這樣想有其道理, 然而...醫生不只看症狀,書上說有可能是某菌種感染,不用藥到兩周細菌殺不乾淨,培養的檢體也不見得已經出來,簡單來說, 症狀(symptoms)沒了並不代表病人沒有"不正常"(abnormal)

以上的症狀當然是可以溝通解釋的,但是難以解釋的狀況其實很多,而有時候醫生太自信了,反正他確實認真照顧病人問心無愧,也不認為病人正在幫他打分數
民眾往往不能了解醫生"看起來"沒在治療是因為這是病程的一部份,病人漸漸不相信病情在醫師的掌握中(醫師權威的光環是三十年前的事了,現在你只能祈禱他不要負面思考),所以有防衛性醫療,裝忙.至少..給瓶點滴儘管..或許沒必要..etc

民眾聽到我提上面的例子往往很不服氣,我的醫生好不好當然要看我的判斷,我只能說判斷或許失真,醫學上甚至於一個處置慢一分鐘死亡率上升多少都有研究數據,血壓高多少死亡率增加多少%,哪怕你沒症狀 (但是沒症狀你會聽話吃藥嗎?我想不會)

家屬往往覺得病人都這麼急了你還問動問西不趕快治療,事實上好醫生問的問題摸個肚子搞不好就是生與死的診斷,但是臨床上碰到的民眾不曉得為什麼,很多已經不相信他們的醫生了,一部份人相信機器,一部份人預設立場說到醫師就是某種負面印象 (當然這說多不多,但是說少也不少,程度而已..冷漠啦,大牌什麼的如果也算的話)

醫師不在你面前的時候,他可能在追你的報告,找別科醫師討論你的病情,研究你的病歷,思考你與其他十來二十名病人的用藥,門診,手術,趕報告,寫病歷,安排操作檢查,念書,而他也有家人,也有孩子,只期望能有一個相信他可以溝通的病人,然後,最重要的,把他治好..我想對於一個好醫師來說,與他站在同一線的民眾..不應該是奢求 (無論是臨床或是政策面來說...但事實上)



啊,離題太遠...
回到民眾的問題,民眾看到的是症狀,而醫生看到的是疾病將會有的走向,以此來看醫療現狀
  1. 所以一個疾病不用吃藥自己會好,但是症狀會持續一個禮拜,醫生也知道,但是你認為醫生會選擇
    <1.>叫病人回去多休息就好,或是
    <2.>給他下重藥壓掉症狀的出現(當然同時增加肝腎的負擔),
    不用懷疑,在這個環境下醫生一定選擇<2.>,因為你不給藥,病人覺得沒看到病,症狀又沒有好,你替他的肝腎著想他看不到(說給病人聽病人很難衷心相信,也沒有比丟藥省時間,更沒有比丟藥有錢賺),不給藥下次就不會找你看了,下重藥,十五分鐘就有效果,哎呀,這個醫生醫術真高明(病人嘖嘖讚嘆)...
    ...死的還是好醫師
  2. 疾病自然史下,症狀要一周才會好,但是這段期間病人會這樣覺得嗎?不會,醫生也不敢百分百跟你說鐵定一週就好,所以病人會一看,二看,三看,四看,滿一週,終於碰到一個高明的醫生(?!),拿了五種藥包,名字不同,學理作用完全一樣,常有的事
  3. 急診=急速看診(民眾認知),急診=處理急重症(醫生認知),兩者間似乎有不小的差距
  4. 我都付了健保費了,看一次是看,看五次也是看,何不多看?(便宜~便宜~)
  5. 真理是,永遠不要期待人的自律,要求一個好制度才是根本 無論是醫師或民眾,然而,我們沒有好制度,所以民眾靠感覺,醫生靠良心,醫生良心被狗吃了(弊案/偽造)也許會被抓起來,而濫用醫療資源,我們也只能勸導..勸導..,其實根本問題是濫用的人也許不覺得他是濫用(??)
  6. 人都會咬到舌頭,但是醫療理論上必然會有的0.1%併發症就會讓你背上官司,事實上1000個也許會碰上一個,問心無愧,但是病人家屬若是不能理解,判決就是會讓你不如歸去,因為醫生=有錢(卻不願賠),醫生=解釋不清(時間不夠的因素有,但是近年來醫生臨床溝通意願在環境驅策下大大加強,通常約下班時間,晚上九點十點十一點的都有,但往往事後家屬沒來的卻有問題了,而醫生要"負責舉證"我有告知而且他們全都懂了,沒有懂的轉告也沒問題,總是要花精神在防衛性步驟)
  7. 法官大絕招: 應注意而未注意!!但是判斷何時應注意的人連病人都沒看過,臺灣是世界上用刑法來懲罰醫生的神奇國度,故有過私下和解的多年醫師比率逼近100% (榮總大夫說的), 醫生犯罪率冠乎全球,依據的通常是..治療結果,與醫師無法100%證明自己沒有問題 (而非一般刑責要證明罪犯100%有問題),
    難以理解的是, 醫療結果不好時, 醫師的犯意在哪裡? 但是我們的社會與判決的人似乎都不能接受,給你醫就是要包醫好,所以一些醫師...怕了,要說他們逃走了我也承認, 但是要說都是些正常人...沒錯都是些正常人啊, 換個環境, 他們會是好醫師
    看看國外,0.1%的併發症被視為可能出現的狀況,所以醫療行為有類似藥害救濟這一類的機制(同保險..0.1%的醫療不良事件,合千人之資償一人之不幸),臺灣除了藥害有類似救濟以外,其餘似乎..沒有,這需要什麼?這需要個好制度,與能夠接受這個觀點的社會
  8. 我把部份問題規諸於臺灣的法律環境, 有些人或許頗不服氣,事實上除了問心無愧的狀況外,也有明顯疏失的例子,但是除了誇張到不行的案例,一部分明顯疏失的例子在圈內與圈外人的看法依然天差地遠

    舉個例子:
    數年前某醫院發生過小孩打錯針的案例, 圈外人的看法是"護士的錯",萬惡歸諸於人禍,然而圈內人的看法不一, 有個說法是"在一個司機一天要開十六小時車的國度,不是這個司機出事,也總有一天會有另一個司機出事", 這不能單視為個人的疏忽, 而是總有一天發生的"必然",比較看看臺灣跟國外的醫療環境 (醫師一早看五個門診病人=好多,而我們近年來的人力?; 護士工時與照顧床數,我們一個打五個,大概還有剩吧),一週工時抵公務員三倍睡眠不足的住院醫師出了錯,民眾會聽到檢討環境的聲音嗎?不會的,這鐵定是人禍..





--------------------------
以上,今日的醫療環境確然不是傳說中的那麼一回事了, 而這大多是這些年才出現的新問題,圈外人往往質疑說:某某狀況以前難道沒有嗎? 我可以告訴你: 環境變了,有幾根是本來就在駱駝背上的稻草,但是更多的是新制度新環境放上的稻草,而最後一根草,總有一天會壓斷駱駝腰


拉拉紮紮的說了一堆都是壞的,其實好的也很多,可以寫得更長, 好病人出院可以讓人開心很久..嗯 當醫生對家裡的人有幫助,嗯..,當醫生比起其他職業有他的單純面, 但是我還是怕當醫生

結論是..其實希望大家看問題的重點不只放在薪水, 而是醫療環境在目前的政策下就是"越善良越難生存", 救命的醫療日漸崩解,這是個大問題,但是一般民眾目前還感受不到(至少到目前為止,生小病的多數人都沒感覺,大病開始要祈禱), 而醫生也沒有可能去救這個環境,俗話說,上醫醫國...但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我還是不敢期待 :P



[延伸閱讀]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S/094/SS-B-094-003.htm
醫院總額深陷泥沼,錯誤施政全民買單
http://www.wretch.cc/blog/billypan101/16123162
全民健保財務危機的真正理由 - 昏庸的官僚體系 <註二>
http://hsuotto.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15.html
藥價黑洞是什麼?要怎麼解決?查價是好方法嗎?<註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